[饒館]
我家就在饒館附近,三年半前初到一遊,寫了這篇小品.建議大家有空到這裡逛逛,感受一下饒公做學問的投入,了解一下他留下給華人世界的遺產.今日即使是名牌大學的環境,即使是花多少的資源,也難以培育出像饒公這種能夠把多種不同類型學術範圍融匯貫通,有能力有氣度的學者.
//饒館
我嘴饞,聽說美孚開了一家新餐廳,食指大動。這家「銀杏館」在中環有分店,我也曾光顧過,店內由長者做侍應,用本地農場蔬菜做食材,留下幾好的印象。(今已結業,改為另一餐館.)
親身到訪,發現食店的位置大有來頭.依山錯落的十數小屋,原來是一個百年歷史的古蹟群.活化前,這裡曾是監獄、醫院、華工宿舍。改建後,今日成為旅館,食店為招待住客而設,街外人如我也可幫襯。吃過午飯後,我在這裡遛達良久。
建築群主體叫「饒宗頤文化館」,展出漢學家饒氏的作品.雖然館藏不多,文字說明未見詳盡,幸好館內播放一套紀錄片,是港台製作的《傑出華人系列》其中一集,詳細介紹饒宗頤生平和學術成就。
坦白說,平日我對這些舊片提不起興趣,加上網絡任意瀏覽,不需要在這裡觀看。但我卻趣味盎然的,乖乖坐在館內足足六十分鐘看畢全片.看到饒公說道:「做學術的人,要學習承受寂寞」「做人要學懂心無罣礙,保持小孩子的清心」.館內遊人稀少,春風吹拂,令人心神寧靜下來.有時,吸收資訊也要講氛圍.
饒公的一生頗令我受啟發。出身潮州大戶,因逃避文革來港,從不受惠於正規教育,卻有極強的自學能力,把不同學術範疇串連,自成一家。饒公更說,因來港加入香港大學,才有機會到國外交流:「有人說香港是沙漠,我說認為,你可以把它變成綠洲。」他又說:「政治是沒法逃避,卻要想辦法超越它」。近日香港政事煩擾,我覺得,必須想辦法令自己抽離一下,不能經常處於激憤和躁動,這樣,才能走更遠的路。
刊於2014年5月明報副刊
(圖片來自饒宗頤文化館網頁)
//